第230章 吃墨同窗(第3页)
秦思齐的主动和真诚,也让王牧之慢慢放开了。他也很欣赏秦思齐见识广、脑子快,而且待人真心,不因为他书痴就看不起他。一个沉稳懂事,一个专注深刻,俩人居然特别合得来。
他们经常一起上课,下课就在宿舍或者树下讨论经书,互相提问,分享读书体会。秦思齐会跟他讲岳麓山的开阔、白鹿洞的深刻还有路上见闻;王牧之则会把他从古书里挖出来的精妙道理,细细讲给秦思齐听。有时候争起来,也是就事论事,纯粹为了搞明白道理,反而越吵越明白。
秦思齐发现,跟王牧之在一起,能让他更沉得下心,专心做学问,不被外面的浮躁影响。王牧之也在秦思齐的影响下,偶尔也会从书堆里抬起头,看看外面的天,说话也稍微活泼了点。
日子久了,两人除了啃书本,也找到了别的乐趣。一个黄昏,学业之余感到有些疲惫,秦思齐便提议去书院附近的江边走走,透透气。王牧之难得地没有拒绝。
夕阳把江水染成金色,远处帆影点点,对岸的山峦披着霞光。周围很安静,只有水流声和偶尔的鸟叫。秦思齐从怀里取出一支随身带的竹笛,笑道:“终日枯坐,恐成腐儒。牧之兄,如此江山,岂可无丝竹之声?”
王牧之看着笛子,有些不好意思,犹豫了一下,也从他那简单的行囊里摸出一支旧箫,腼腆地说:“我…我吹得不好,只会几个简单的调子。”
秦思齐很高兴:“无妨,随心而奏即可。”说罢,他将笛子横在唇边,试了几个音,一缕清越悠扬的笛声便流淌出来,吹的是一曲江南民间的小调,轻松欢快,像是在描绘眼前的落日江景。
王牧之听着,慢慢也放松下来,将箫凑到嘴边,试着合了上去。他的箫声起初有些生涩,气息也不稳,但很快就找到了感觉。箫声低沉呜咽,与清亮的笛声一高一低,一明一暗,竟意外地和谐。
他们并没刻意配合,只是凭着感觉,笛声引领时,箫声便轻轻衬托;箫声婉转时,笛声则跳跃点缀。音乐不像言语需要组织,自然而然地交织在一起,随着江风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