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与忠诚 作品

第780章 哪有绝对的顺心如意(第2页)

晋君周知道士匄是因为自己在场给嘴下留情了。

卫国有过一段辉煌的岁月,奈何就是他们历代的国君太会闹腾,隔三岔五总是会闹出幺蛾子。

根据晋君周所知道的情况,作为卫国执政的孙林父就像是一个糊裱匠,很努力在最大程度维持卫国的正常运作。

楼令却是听出另一个意思。

列国的执政通常会选择与晋国的其中一名卿大夫交好,不止是为了国家方便得到来自晋国的支持或谅解,更是视作一条退路。

孙林父选择交好的晋国卿位家族便是范氏。

在邯郸氏不是卿位家族之前,各个卿位家族里面以范氏最为靠近卫国。

除了地理的因素之外,其实孙桓子(孙林父的父亲孙良夫)是就投靠了范氏,孙林父算是遵循孙桓子找好的后路在进行经营。

“听你这么说,我怎么觉得孙林父随时可能逃亡过来呢?”楼令说得很认真,一点不像是在开玩笑。

晋君周先是愕然,随后表现得很震惊。

卫国一直纷纷扰扰才是常态,一阵纷纷扰扰的现状下,水变得更为浑浊,致使很难让人分析再判断出正确的局势了。

士匄才是真的被惊到,情不自禁张大嘴巴,回过神来才将嘴巴闭上。

之前提到过卫国的一名叫师曹的乐师与卫君衎宠爱的女人爆发冲突。这一名乐师不止一次想拿孙林父当枪使,只是孙林父一直忽视或没有上当,转为去设计一个叫宁喜的人了。

那个叫宁喜的人,他同样是卫国极有权势的人之一,平时与孙林父相处得并不融洽。

孙林父没有因为师曹的设计而针对卫君衎,其实也用不着师曹去设计,一切只因为孙林父本身就十分不爽卫衎这位国君。

“那个……”士匄回过神来,狐疑地看着楼令,问道:“你从哪里知道孙林父有意驱逐卫君呢?”

楼令很直接地说道:“等你说出来,我才知道。”

士匄听得又是一愣,随后给了晋君周一个很无奈的表情。

要说刚才谁愣神,晋君周算是其中一个。

卫国又要发生国君被驱逐的事情了吗?

为什么要有一个“又”字?因为卫国不止一次发生过驱逐一国之君的事件。

讲道理,晋君周也是一国之君,天然会排斥敢于驱逐国君的臣子,听到要发生那样的事情,要么是进行干预,不然就是当场装傻。

“下军将是不是忘记了什么?”楼令所指的事情是,他们最迟将于五年之后发动对卫国的灭国之战。

楼令将卫国选定为在灭掉郑国的下一个目标,地理只是其一的因素,关键之一就是卫国总是发生内乱。

一个总是会发生内乱的国家,总是比保持团结的国家看起来更容易对付,是吧?

卫国经常发生内乱,他们偏偏还在晋国的边上,很难不被晋国灭掉郑国之后,顺手再给灭了。

要不然的话,晋国将郑国灭掉之后,与之比邻的国家并不少,看上去陈国、蔡国比卫国要好对付许多,怎么晋国的下一个灭国目标不是陈国或蔡国呢?

晋国不止跟楚国实际接壤,并且还占领了楚国“方城”之外的一大片领土,不是那么需要陈国或蔡国充当缓冲区了。

士匄没有忘记灭掉郑国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卫国。

可是,怎么来灭掉卫国方面,其他卿位家族的需要不一定是范氏的需要啊。“你有数就行。”楼令知道怎么回事。

范氏今年讨伐鲜虞,他们一样采取了堡垒推进战术,只是范氏没有向其他家族寻求民夫上的支持。

并不是范氏劳动力充足,不需要其他家族支援民夫,单纯就是跟鲜虞接壤的地盘都属于范氏。

国战是国战,每一个家族都有出力的责任和义务。

轮到变成打家族私战,除非是其他家族主动帮忙,要不然很难开那个口。

楼氏要求各个家族支援民夫,愿意支援民夫的家族是基于也受到义渠威胁的事实,真不是楼氏乱开口,他们有多么的大方。

一直在致力于解决内患的范氏,他们看到了斩断鲜虞支持境内狄人的曙光,再明确知道就是要灭掉卫国,怎么可能不做一些准备呢。

要说士匄有什么感到难受的地方,只能是楼令预先判断卫国要发生内乱,无法在发生之后让范氏占尽先机了。

正在难过的士匄看到楼令似笑非笑地盯着自己,等自己视线转过去又给点了点头,迷糊了那么一下下跟着笑了起来。

楼氏有自己的利益专属区,会很愿意跟其他卿位家族形成默契,也就是各自划定利益专属区,互相之间不进行干扰。

秦国成了楼氏的利益专属区。

卫国也可以成为范氏的利益专属区啊。

晋君周的大多数注意力就在楼令和士匄身上,看到两人对视之后笑得很暧昧,不难猜测是在某些方面达成了默契。

“寡人走了。”晋君周暂时没有看出楼令与士匄达成了什么默契,看到回过神来的孙林父一脸的眼巴巴,知道接下来自己作为国君不适合在场。

等待晋君周离去。

楼令对孙林父说道:“想来是卫卿知道范氏之主在我家,才特地找过来的吧。”

其实,孙林父是直奔楼氏府宅,压根没有去过范氏。

“……,正是这样。”孙林父出了会场心太急,只知道楼令是那个能拿晋国主意的人,真的忽略掉最好先跟范氏接洽这么一回事了。

士匄且当作真的有那一回事,问道:“卫卿此来为何啊?”

“有大事相告!”孙林父先强调是一件大事,再说道:“季氏之主亲口坦言,鲁国与齐国取得谅解。”

季孙行父之“孙”为尊称,“季孙”并不是氏称,“季孙某”仅限于对宗主的称谓,宗族一般成员只能称“季某”。故季孙行父为季氏,而非季孙氏。

死道友不死贫道,在任何时代都存在。

楼令和士匄第一瞬间对视,能够从对方的表现得出结论,互相之间并不知道有那么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