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0章 哪有绝对的顺心如意(第3页)
孙林父也看得出晋国两位卿大夫不知道鲁国与齐国达成谅解,瞬间胸口的大石落下,整个人变得无比轻松。
只是,无论楼令或士匄都没有孙林父意料中当场大怒,多少是让孙林父重新变得迟疑起来。
这一刻,孙林父很怀念郤武子。
若是郤武子担任晋国的中军将,得知鲁国与齐国互相达成谅解,只出兵攻打鲁国都算克制,更大的可能是鲁国与齐国一块讨伐。
“谨小慎微如季氏之主,他亲口跟卫卿说跟齐国取得谅解。卫卿不多想一想是为什么吗?”楼令问道。
三桓对于鲁国是毒瘤,不代表季孙行父执政干得很差。
在季孙行父执政期间,他是被拖后腿的那一方,绝不是他缺乏执政的才能。
实际上,季孙行父也在鲁国实施改革,并且还取得了不小的成效。
然后,至少在郤武子担任晋国的中军将之前,季孙行父跟晋国的邦交大体上是成功的。
完全就是郤武子有着太强烈的个人风格,搅得列国与晋国的邦交在难度上超级加倍,尤其是很难在私人交情上影响晋国对国策的执行。
孙林父在刚才真的忽略了季孙行父谨小慎微的为人风格,呢喃道:“是啊,他那样的人,怎么会告诉我消息呢。”
说明季孙行父猜测到孙林父会告密,想借孙林父的口让晋国高层知晓!
想明白这一层的孙林父羞愧难当,现场掩面进行了告辞,逃也似得跑了。
尽管是血统至上的年代,能够爬上高位且坐稳位置的人,有哪一个是易相与的人呢?
“季氏之主的死志很浓烈。”楼令说道。
士匄颔首道:“他在试图将鲁国从深渊拉起来。”
一直在被拖后腿的季孙行父,他无法阻止鲁国的虫豸达成与齐国的谅解,清楚与齐国达成谅解的那一刻起,会让鲁国迎接来自晋国的滔天怒火。
那么,季孙行父为什么要借孙林父的口,让晋国高层知晓发生了什么事情?
任何的事情都有时效性。
再者说了,更有越陷越深这一条。
那么做的季孙行父一定认为越早被晋国高层知道越好,免得到了晋国君臣认定非把鲁国给灭掉的程度。
“鲁国君臣倒是对周天子鞠躬尽瘁了。”楼令说道。
只有这个解释,才能解释清楚鲁国君臣为什么要找死。
士匄想得是另一方面,说道:“齐国不可能放弃吞并莱国。”
随着鲁国与齐国达成谅解,接下来针对齐国的联军必定会自行解散,大概只有莒国会继续阻止齐国对莱国的吞并。
“要不要出兵讨伐鲁国?”士匄问道。
楼令摇头说道:“他们的存在很有必要,暂时不动鲁国。”
鲁国先前作为针对齐国的联军一员,他们的军事行动搞得虎头蛇尾,并且已经造成对其他国家的实际悖盟。
因为鲁国君臣自认是周天子的忠臣,所以他们在接下来必须成为标杆。
那样一搞,哪一个国家会跟鲁国靠拢,无疑就会让晋国更容易来区分清楚立场。
“恐怕会让列国觉得我们软弱啊。”士匄说道。
确实会。
尤其是,晋国的多数中军将逮谁揍谁,很是让列国对晋国产生了刻板的印象。
轮到楼令担任晋国的中军将,明确知道哪一个国家正在干什么却是不作处置,超大概率会让他们认为晋国变得不行了。
要不是楼令跟所有卿大夫盟誓之前讲清楚缘由,一定也会让士匄认为楼令软弱。
“懂了!你是想要一个都不放过,全部都要收拾一遍。”士匄其实可以用‘一网打尽’来形容,问题是他没有听过这个成语。
士匄没有说太冒险之类的话。
只要卿位家族不搞内耗,晋国可能无法横扫天下,收拾大多数国家则是没有问题。
“君上会先稳住楚国。”楼令顿了顿,确认士匄在认真听,接着往下说道:“我前一段时间震慑了华元,又给予他虚假的希望,可能稳住宋国一段时间。”
其实……,主要是无法免除楚国跟晋国的竞争意识,要不然楼令就可以推动远交近攻的战略了。
换句话来说,楼令在得知鲁国与齐国取得谅解,不打算立刻采取讨伐行动,其中就包括麻痹与拉拢齐国的相关考虑。
楼令看到士匄点头,继续说道:“先支持莒国,坚定莒国保住莱国的决心。若是莒国退缩,未必不能让齐国吞掉莱国。”
士匄立刻皱眉:“让齐国吞掉莱国?”
换作是在盟誓之前,士匄就要想一想楼令是什么居心,怀疑楼氏跟齐国联姻在损害晋国的利益。
“是啊,完全取决于我们对郑国和卫国的吞并之战顺不顺利。”楼令不确认士匄是不是听得懂。
“莱国失去国祚,哪怕有很多莱国贵族投诚,齐国短时间内很难消化胜利果实,乃至于还面临着内部分赃的难题。只要我们兼并郑国和卫国的速度足够快,齐国吞并莱国不会是一件好事,相反便于我们扶持想要反抗的莱人,搅得齐国内部处处烽烟。”楼令进一步解析。
士匄还是第一次知道可以这么玩。
最为重要的原因有另一点,楼令不止一次强调需要休养生息,制定了那样的国策,不是非要更改不可,万般不能搞得朝令夕改。
综合了所有的因素,确实不到搞出朝令夕改的操作,自然是让楼令稳得住。
“可以的话,暂时阻止孙林父驱逐卫君?”楼令说道。
士匄很是迟疑,好一会才回应道:“我尽力。”
范氏是孙林父经营的退路之一,不是到了万不得已的窘境下,孙林父才不会逃亡。
也就是……,范氏实际上无法控制孙林父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甚至连制约都算不上。
那样子,怎么来推迟孙林父干驱逐国君的事情,很是考验范氏的办事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