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与忠诚 作品

第857章 今日不以君臣,只论翁婿

近几年之内,晋国的卿大夫很难在“新田”全部聚首。 楚地需要有卿大夫镇守,免得发生大事没有人可以立刻拿主意。

然后就是,随着楚国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创,各个卿位家族有什么布局需要加快速度完成,没有担负国战任务也会离开“新田”忙碌自己的事业。

拿楼令来说,他这一次在“新田”处理完分内的事务,一定会去秦地一趟,好就近了解与义渠的战争进度。

楼氏与义渠爆发第一次大规模冲突是在四年前吧?

定下堡垒推进战略之后,楼令让楼小白专门负责义渠的事务,进行的时间已经超过两年了。

在这两年之内,楼令收到的消息显示堡垒推进战略正在按部就班执行,并未出现需要让楼令这位宗主亲自处理的紧急状况。

战争进度的汇报是那么一回事,事实究竟怎么样呢?

直接说就是,到底有没有那么顺利,存不存在欺上瞒下的可能性?

知道怎么回事吗?很多到了无法扭转的窘境,便是首脑一直被欺骗,光能够听到好消息,直至敌军都打到首都城下才掩盖不住,搞得一直在听好消息的首脑眼前一黑。

秦末,秦二世直至敌军进入关中逼向咸阳,才知道根本不是只有几个蠢贼在聚众作乱,面临亡国前夕才得知原来六国之地已经丢失了好几年,秦国的主力也在巨鹿一战被全歼,连保卫都城咸阳的兵力都没有了。

类似秦二世的一方首脑不少,一样都是只听到好消息,听到再坏的大事也被人轻描淡写说只是小事。

当然了,楼令确切知道秦地没有丢失,安排在西边作战的军队减员情况不夸张。他需要了解的事实是,堡垒推进到底是不是真的像汇报上来的那么管用,战线有没有真的推进到哪个地方。

毕竟,取得多少战果可以作假,战线在哪里却不会骗人。

前线的将军一直发来捷报,结果战线却一直往后在退?哪天就要像元首让施坦纳统率集团军群发起反攻,有人回答施坦纳麾下根本不存在集团军群了。

虚报战果这种事情,楼令又不是没有碰到过。不用他抱着楼小白谎报军情的怀疑心态视察,事关楼氏能不能夯实基业,亲自去看一看实在是太有必要了。

只有解决来自义渠的威胁,可以是将义渠人驱赶得远远的,也能是实施兼并,反正就是不能让义渠有主动出击的实力或念头,楼氏才能够对秦地实施新一轮的开荒计划。

秦廷留下的秦地,它现在可不具备虎视天下的实力。

话说,秦廷留下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关中?先不提留存的人口,有所开发的区域仅限于“雍”周边的区域,田亩不会超过一百六十万亩。

按照当时一亩出产约现代六十斤来计算,需要约五亩耕地才能够养得活一个成年人。

那么就是,楼氏不进一步开垦秦地,哪怕将秦廷遗留的耕地全数利用起来,秦地最多养活三十二万人,再多就要从其它区域运粮救济了。

到秦国发动灭楚大战之前,秦国总共拥有耕地约是两亿亩,也就是当时将韩、魏、赵各占领区包含进去,秦国人均约有十六亩的耕地。

人均这玩意懂得都懂,可以是少数的人合起来名下有一亿九千万亩,剩下的一千万亩留给多数人去“均”。

总归来说,秦国统治区域下的产出,除了人们平时的消耗之外,能够积累起来发动国战。

楼氏只会在秦地安置三十二万人吗?怎么可能的事情嘛!

秦地未来的人口一定会继续增加,增加的速度跟粮食产出有直接关联,耕地的增加速度与数量会决定得到分封的楼氏,可以跟其他国家的发展速度拉开多大的差距。

谁都清楚一点,要是一直遭到入侵,甭管是不是小规模的袭扰性质,必然影响整体的发展。

因此是,越早解除来自义渠的威胁,楼氏可以更早起跑。

在楼令的设想中,得到分封初期就应该立刻着手兴建水利系统,照抄“郑国渠”的答案就很合适。

而有了“郑国渠”的秦地,新增的灌溉面积超过一百一十万亩。

那只是新增灌溉面积,可没有将天灾带来的影响算进去。

义渠人跟秦国的冲突可以追溯到前720年左右,到秦宣太后时期才被彻底解决。而光是秦宣太后谋算义渠,她前前后后用了三十四年的时间,连儿子都给义渠王生了两个。

楼令不是女的,玩不动给义渠首领生孩子再骗来杀的操作。

仅是需要知道秦国不弱,闹到秦宣太后需要给义渠王生孩子偏来杀的程度,该知道越是拖时间下去,会让义渠变得更加难被解决了。

在当前时间段,楼氏并不比战国时期的秦国强大,义渠肯定也远没有战国那样强。

受于地形因素的限制,加上义渠人不愿意跟任何势力死磕,使用堡垒推进战略无疑最为合适。

那么,堡垒推进战略到底进行得怎么样,能够不让楼令关注吗?他也必须亲自去看一看实际成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然后,关于南征的报功名单,回国路上楼令已经核实与确认完毕。 这一次的庆功宴摆得太赶,与以往的流程出现区别。

没有得到时间来进行良好休息的楼令,他只能在隔天入城谒见晋君周了。

本身坐在高位,有着极高的声望,不用再加上国丈这一层身份,楼令想见到晋君周并不难。

因为是提交有功将士名单的关系,所以事先知情的晋君周不能随意选地方接见。

两人进行那一套流程的地点被放在议政殿,只是今天没有其他官员或贵族在场。

是个贵族,不一定有官职。

有了官职,也不一定有爵位。

两者也就需要分开来提。

不是朝会?晋君周当然不会高坐在台陛之上,他事先让人在大殿中央摆了两个座位,将以奏对的方式来进行这一套流程。

楼令让宦官转交有功将士名单。

名单送到晋君周手上,他翻看了有一小会,才抬头微笑问道:“翁人只提交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