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我回来了
上一回咱们说到,莱特湾大海战。日本联合舰队以一种近乎悲壮的、自我毁灭的方式,上演了其最后的、也是最复杂的惊天豪赌“捷一号作战”。最终,栗田的铁锤在萨马岛前功亏一篑,西村的铁砧在苏里高海峡被砸得粉碎,小泽的诱饵在恩加尼奥角被悉数歼灭。经此一役,曾经风光无限,战无不胜的日本帝国海军,已不复存在。 现在,海上的道路已经扫清,战争的重心,将从波涛汹涌的蓝色海洋,转移到菲律宾那片潮湿、闷热的绿色土地之上。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即将踏上他魂牵梦绕的故土,兑现那个早已响彻世界的承诺。然而,所有人都低估了这场回归的代价。解放的号角,即将吹响;但同时,地狱的大门,也正为这座“东方明珠”和它的人民,缓缓开启。
1944年10月下旬,莱特湾的水域,刚刚成为日本帝国海军所有野心的巨大坟场。在莱特岛的海岸上,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在一群摄影师的簇拥下,上演了他戏剧性的、被精心拍摄的回归。他涉水踏上沙滩,郑重地宣告:
“菲律宾人民,我回来了!”
这一刻,是为宣传而生的胜利缩影,是正义战胜邪恶的完美画面。然而,在这场精心策划的舞台剧背后,一场真正的、血腥的悲剧,正徐徐拉开帷幕。当麦克阿瑟沉浸在自己宿命般的回归荣耀中时,另一位将军,却在为一场他明知注定要失败的战役,做着最后的准备。
他,就是人称“马来之虎”的山下奉文将军。一位在军事上才华横溢、却因不善钻营而因政治失宠、被长期边缘化的指挥官。1944年9月,他被紧急派往菲律宾收拾烂摊子。当他接到这个任命时,他私下里对自己的副官说,这无异于一张早已写好名字的死刑判决书。当他抵达马尼拉后,他发现的是一个指挥系统混乱、补给严重不足、部队训练匮乏的烂摊子。他哀叹自己“迟来了整整六个月”。
舞台已经搭好,演员已经就位。这不仅是一场军事战役,更是菲律宾人民历史上最血腥、最黑暗篇章的开始。麦克阿瑟的回归,虽然是一个胜利的时刻,却也开启了这场战争中最具毁灭性的一幕。
麦克阿瑟比任何人都更深刻地理解“形象”的力量。他返回菲律宾的这一象征性行动,必须被塑造成一幅不朽的、能够载入史册的画面。
其中最经典的,莫过于他那张涉水登陆莱特岛的着名照片。这张照片,并非完全意义上的“摆拍”,但毫无疑问,它是一场经过精心策划和导演的媒体事件。
根据麦克阿瑟的私人摄影师加塔诺·费莱斯的记述,当麦克阿瑟乘坐的登陆艇因为水太浅而在距离海滩几十米的地方搁浅时,他曾通过无线电,要求海滩指挥官派一艘小船过来接他。但海滩上正打得乱作一团,那位忙得焦头烂额的指挥官直截了当地拒绝了他。
麦克阿瑟对此感到愤怒,但他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天赐的、更好的机会。他将这种窘迫的必要性,巧妙地转化为了一个强有力的象征——他亲自跳下登陆艇,在齐膝深的海水中,坚定地、一步步地走向海滩。这个画面,完美地展现了他不屈不挠的决心和与士兵同甘共苦的形象。
为了捕捉到最完美的镜头,类似的“涉水登陆”,在接下来的几天内,于不同的海滩,以不同的角度,被多次拍摄,直到摄影师们拍出了那张流芳后世的、标志性的照片。
看看,这就是那个爱出风头的麦克阿瑟,说他是个五星上将,我倒觉得他更像是个政治家。
除了视觉宣传,麦克阿瑟的司令部,还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心理战中心。其麾下的心理战分部,向菲律宾群岛的各个角落,空投了数百万份的传单。
这些传单的内容五花八门。有些是麦克А瑟向菲律宾人民发布的个人公告,用那句着名的“我回来了!”的口号,来鼓舞他们的士气,并鼓励他们拿起武器进行抵抗。传单上通常印着麦克阿瑟英挺的肖像,其效果不亚于精神原子弹。
另一些传单,则是针对日军士兵的“纸弹”。上面印着日本的地图,告诉他们家乡正在遭受B-29的轰炸;或者印着美军优待俘虏的照片,劝说他们投降;又或者用犀利的语言,强调他们的孤立无援和战斗的徒劳,以此来瓦解其斗志。
这是一场不仅使用子弹和炮弹,更使用文字、图像和电波的战争。而这场战争的总指挥,是一位深谙宣传力量、懂得如何塑造神话的大师。
与麦克阿瑟那套运筹帷幄、软硬兼施的组合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对手——山下奉文将军的绝望。
一抵达马尼拉,这位“马来之虎”就以他敏锐的军事嗅觉,准确地判断出,在美军压倒性的海空火力面前,任何形式的滩头决战,都等同于集体自杀。他根据菲律宾的地形,制定了一套后来被证明是极其务实和有效的“捷号作战”防御计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核心思想,就是放弃海岸线,进行战略性的空间换时间。将主力部队,特别是装备精良的坦克和重炮,全部撤入吕宋岛北部那片崎岖不平、丛林密布的山脉之中。利用复杂的山地地形,构筑坚固的、纵深的防御工事,打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消耗战。他的目标不是胜利,而是尽可能地拖住并消耗美军的有生力量,使其入侵行动,付出难以承受的血的代价。 然而,这一套完全正确的、务实的计划,却被远在天边的上级,给无情地否决了。
驻扎在西贡的南方军总司令寺内寿一元帅,和他手下的那群参谋们,被己方的宣传机构和前线飞行员在台湾空战中那些夸大到离谱的“大捷”战报,给彻底洗了脑。他们错误地、并且坚定地相信,美国第三舰队已经遭受重创,战斗力大减。
于是,他们推翻了山下的计划,通过大本营,下达了一道灾难性的命令:将决战的地点,定在莱特岛!命令山下,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守住莱特岛,与美军进行一场堂堂正正的地面决战。
这一决定,对山下而言是致命的。
他被迫将自己原本为吕宋山地持久战而准备的、最精锐的几个师团,像添油一样,零敲碎打地、分批次地投入到莱特岛这个巨大的“绞肉机”中。而在那里,没有制空权和制海权的支援,这些部队的下场只有一个:被拥有绝对火力优势的美军,成建制地、逐一地歼灭。
根据山下奉文的参谋人员在战后的回忆录记载,山下曾对此命令提出了激烈的、近乎抗命的抗议。他认为,这是战术上的自杀,是白白葬送帝国最宝贵的兵力。但他别无选择,只能服从。
日本的战败,不仅仅是发生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更发生在其高级指挥部的会议室里。一个脱离现实、刚愎自用、被自身宣传所彻底蒙蔽的指挥系统,在第一批美军登陆吕宋之前,就已经亲手葬送了自己最优秀的战地指挥官那唯一可能有效的防御计划。
随着莱特岛的战斗逐渐接近尾声,麦克阿瑟的目光,投向了吕宋岛的南大门——民都洛岛。
1944年12月,盟军发起了代号为“爱情三号”的登陆行动。其战略目标非常明确:夺取该岛,并以最快的速度,修建起能够承受重型轰炸机起降的全天候机场。这样,p-51B“野马”等远程战斗机,就能从这里起飞,为即将到来的、规模更庞大的吕宋主攻行动,提供至关重要的空中掩护。
然而,前往民都洛的航程,变成了一场恐怖的、令人毛骨悚然的考验。金凯德的第七舰队的登陆舰队,遭遇了日本一种全新的、令人脊背发凉的战术——“神风”特攻队。
美国的水兵们,第一次大规模地,面对这种驾驶着满载炸药的飞机、执行单程自杀任务的飞行员。他们眼睁睁地看着日本飞机,无视密集的防空炮火,以一种决绝的、非人的姿态,一头撞向自己的军舰。巨大的爆炸,撕裂了船体,也撕裂了美军官兵的心理防线。
一位幸存的水兵后来回忆道:“你无法理解那种恐惧。你打中了他,他的飞机冒着黑烟,可他还在冲过来。那不是机器,那是一个一心求死的人。”
尽管登陆民都洛岛本身,几乎没有遇到任何地面抵抗,但抵达那里的航程,却如同一段地狱之旅。日本在丧失了常规海空力量之后,彻底转向了这种绝望的、疯狂的非对称作战,企图用飞行员年轻的生命,来换取哪怕一丝一毫的战果。
到12月底,在付出了惨重的海上损失后,民都洛的机场终于投入使用。p-51战斗机呼啸着降落在崭新的跑道上,为下一阶段的吕宋战役,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