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173集:平行宇宙的展览(第3页)

一个穿校服的女孩伸手触碰那团光簇,光点立刻散开又重组,形成一把椅子的形状。椅背上刻着“为人民服务”,椅腿却是标准的明式马蹄足。

“这些概率分支不是孤立的。”陈教授在一旁解释,“算法发现,无论历史如何分叉,有些元素始终存在——比如这个马蹄足,在87.3%的概率分支里都出现了。”

苏晓想起祖父常说的“木性”。每种木材都有自己的脾气,就像每个人的命运,看似无常,实则有迹可循。量子算法模拟出的千万种可能,最终都绕不开那些深植于苏氏基因里的东西:对木材的敬畏,对结构的执着,对“家”这个概念的坚守。

五、时间的琥珀

闭展前半小时,苏晓独自来到展厅最偏僻的角落。这里陈列着整个展览最特殊的展品——一组看起来毫不起眼的白坯家具,没有上漆,没有雕花,甚至连榫卯接口都还留着细微的缝隙。

这是“空白线”的展品:如果苏氏在某个时间点消失了,世间会出现的、与苏氏无关的家具。

她拿起一把白坯椅子,木料的原始纹理清晰可见,带着新鲜的锯木味。椅腿的连接处用的是金属螺丝,而非榫卯。这把椅子坚固、实用,却像一首没有灵魂的诗。

“董事长,检测到异常波动。”耳机里突然传来陈教授急促的声音,“概率云模型出现0.3%的偏移,是……是‘空白线’那边。”

苏晓放下椅子,转身看向那面投影墙。“所有未发生的可能性,都在这些木头里”——这句话的投影正在微微闪烁,仿佛水面被投入石子。

她走到墙边,伸出手。指尖穿过光影的瞬间,无数条木纹在她眼前展开又消失,像快进的胶片。她看到了祖父留在上海的现实线,看到了他去美国的概率线,看到了和平年代的精致,看到了Ai时代的冰冷,最终停留在一片温暖的光晕里——那是无数条线最终交汇的地方,是木头本身的纹理。

“陈教授,关闭主投影。”苏晓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把最后这句话打在所有展品的标签上:‘但我们只选择最像家的那一种’。”

展厅的灯光渐渐暗下来,只剩下每件家具下方的小灯,照亮那些或精致或粗犷、或古典或未来的木纹。参观者们陆续离开,脚步轻缓,仿佛怕惊扰了沉睡在木头里的时光。

苏晓最后一个走出展厅。晚风拂过,带来远处老厂区的木香——那是现实里的味道,混杂着汗水、松节油和岁月沉淀的气息。她抬头望向夜空,星星像散落的木屑,在深蓝色的天鹅绒上闪烁。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研发团队发来的最终数据报告。在所有概率分支的模拟结果里,有一个参数始终保持不变:无论设计如何变化,“家”这个词的出现频率,总是最高的。

苏晓笑了笑,把手机揣回口袋,朝着老厂区的方向走去。那里有等待她的车间,有正在生长的木材,有属于这个时空的、正在被书写的故事。那些未选择的路,未实现的设计,终究只是木纹里的影子,而真正的匠心,永远活在当下的刨花与凿痕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