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远风模式,引来考察团!(第2页)
几辆挂着普通牌照的黑色轿车和一辆中巴车准时驶入了远风产业园。没有警车开道,没有彩旗招展,一切都显得那么低调。
车门打开,一位身形挺拔、面容坚毅,约莫五十岁上下的中年人率先走了下来,他目光如炬,扫视着眼前这座规划得井井有条的现代化产业园,眼神中透着一丝审视。他正是副高官梁金山。
秦奋带领着王奎山、徐致远等几位核心高管,早已等候在办公楼前。
“梁高官,欢迎您莅临远风集团指导工作。”秦奋微笑着迎上前,不卑不亢地伸出手。
“你就是秦奋同志吧?果然年轻有为。”梁金山有力地握了握秦奋的手,开门见山,“今天我们这个考察团,成员比较复杂,有省工业厅、经委的同志,也有几家咱们省重点国营大厂的厂长、总工。我们来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亲眼看一看,外界传闻的‘远风模式’,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所以,客套话就不多说了,直接带我们去车间吧。”
“好,正合我意。”秦奋欣赏这种务实的作风,侧身做了一个“请”的手势,“梁高官,各位领导,这边请。”
考察的第一站,是远风的精密注塑车间。
一踏入车间,一股与传统工厂截然不同的气息便扑面而来。地面洁净如洗,可以倒映出人影;空气中没有刺鼻的塑料味,取而代<seg_63>之的是高效新风系统带来的清新;一台台从德国、日岛引进的先进注塑机整齐排列,发出富有节奏感的低沉轰鸣。
“这硬件条件,不比我们去国外考察的工厂差了。”一位来自大型化工企业的厂长忍不住低声赞叹。
梁金山点了点头,硬件的先进在他的意料之中,毕竟远风财力雄厚。他更关心的,是使用这些硬件的“人”和管理这些人的“软件”。
他的目光,很快被车间墙壁上一块巨大的看板吸引了过去。
那不是传统的“安全生产条例”或“岗位职责”,而是一张张制作精美的图文展板,标题正是——《标准作业指导书(sop)》。
“王牌车工”王小虎的照片被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旁边是他操作的分解动作图,关键步骤旁用红色字体标注着精确的数据:【换刀角度:15度】、【切削液流量:5.2L/i】、【主轴转速:1850rp】……
展板的右下角,还有一个黑白相间的方块图案。
“秦董,这个是?”梁金山指着那个方块,好奇地问道。
“梁高官,这个叫二维码。”徐致远上前一步,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巴掌大小、带着小屏幕的设备,对着那个方块扫了一下。
“滴”的一声,设备屏幕上立刻开始播放一段高清视频,正是王小虎更换刀具的慢动作特写,每一个手腕的翻转、手指的发力都清晰可见。
“这是我们厂里新配的移动数据终端,”徐致远自豪地解释道,“我们把所有冠军的操作都录制下来,剪辑成教学视频。任何一个工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扫码,观看最标准的操作示范,反复学习。”
考察团的成员们都围了过来,看着那个小小的屏幕,脸上写满了惊奇。将老师傅的绝活,用这种方式“固化”下来,并且能随时调阅,这想法太超前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我们去看看实际操作。”秦奋微笑着引路,来到一台正在作业的机床前。
操作机床的是一个看起来只有二十出头的年轻小伙子,胸牌上写着“入职四个月”。只见他神情专注,动作行云流水,无论是零件的装夹、程序的调用,还是过程中的微调,都显得无比娴熟,与sop上的流程分毫不差。
“孙总监,”秦奋转向生产制造中心总监孙国华,“你来说说。”
孙国华,这位曾经对sop“凭感觉怎么写”提出质疑的老生产人,此刻挺直了腰板,脸上泛着红光,声音洪亮地说道:“报告梁高官!这个小伙子叫周平,来我们厂刚满四个月。按照以前的师徒传承模式,他现在最多还在打杂、学着看图纸。但通过学习sop,加上一个月的实操强化训练,他现在已经能独立操作这台高精度数控车床,加工出来的零件,合格率达到了99.8%,效率是同岗位老工人的90%!再给他半年,他绝对能成为我们车间的主力!”
这番话,让考察团中几位国营大厂的厂长总工们倒吸一口凉气。